您当前所在位置:求职指导 >十年如一日地工作,究竟该倡导还是反对?
发布时间:2019-09-06
来源:
十年如一日,难道我错了吗?
2018年1月8日,因政府撤销了河北唐山路段的收费站,遭到该收费站员工的抗议,有些人表示他们从年轻的时候就一直呆在这个收费站,把所有的青春和时间都花在这里,现在年纪大了,只会收费。
消息爆出后,网上是一边倒的挖苦。
而现实中的组织又总强调员工的忠诚,要求员工干一行爱一行,不能朝三暮四。现在这些人忠于职守的结果竟然是下岗,换位思考,该反思的难道仅仅是他们?
这个事件,折射出了三个层面的问题:
1.个人层面
事件中的这些收费员没有第二技能,固然是自身的问题,自己未能未雨绸缪,但作为一名基层员工,以他们的资源和背景,又能做什么?
申请调岗多掌握一份技能?这谈何容易?
也许有人会说,他们的业余时间呢?他们8小时之外的时间完全可以利用起来。每个人的境况不同,一个能雇保姆的人的空余时间,与一个工作时间外还要照顾家庭的人相比,自然差别很大。
上有老,下有小,中年人的生活是非常累的,这是当下很多中年人不得不面对的现实。
之前在网上看到过一个感人的镜头,至今无法忘却
一个去外地打工的母亲,眼看着2岁的儿子在村口追自己追出老远,哭得撕心裂肺,母亲狠心转身那一刻,已泪流满面:孩子,我抱着你,就没办法赚钱养你
也许,当你眼里满是情怀的时候,她的眼里只有残酷的现实。我们可以站在道德的制高点,责怪她不顾家,也可以责怪她不顾孩子的成长,但我们也要看到她不得不面对的残酷现实。
每个人都有自己生活的艰辛,请不要站在自己的角度随意指责他人。当然,这不能成为一个人不奋斗的理由。
记得多年前,笔者看过一档节目:在地上放了一瓶啤酒,一个行车工居然全凭感觉,利用多年积淀的经验将吊起来的集装箱压在酒瓶上,酒瓶不碎还抽不出来,引发观众的赞叹。
站在个人层面,需要反思的是有没有将本职工作做到极致,做到让别人无法超越。其次,即使生活再艰辛,也要主动挤出时间尽早培养自己的第二生存技能。因为这个社会,没有“铁饭碗”,只有“铁技能”, 否则每月的房贷没人替你“背”。
2.管理者层面
管理者有时因为盲目的自信,以至听不到弱者的呼喊。
管理者比基层员工多掌握数倍的信息,如果连自己都不能预知未来,有什么资格要求基层员工能有远见卓识?我们总期望员工能专注于本职工作,爱岗敬业,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变成一个“熟手”,以实现组织效益的最大化。哪位管理者喜欢那些“这山看着那山高”的员工?
现在VCD、MP3整个行业都没了,发报员、描图员的岗位也已经被时代淘汰。当某一天,自己的企业倒闭了,最该反思的究竟是谁?
因此,居安思危,应该先从管理者开始,而帮助员工训练第二职能,也是一位管理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。
而且作为管理者,即使从组织的效益最大化考虑,也应该让组织内的水流动起来,在竞争中训练员工的第二技能,通过竞聘、轮岗、培训等方式,既能激活员工的潜能和创造力,将那些优秀的员工选拔到更重要的岗位,同时也能因“能工”的增多,不让企业受到制约。
如此一来,对企业、管理者、个人都是一个多赢的局面。在统一组织下的竞争轮岗,本身也是员工忠诚度的一种诠释。
当某一天,这些部属因多掌握了某项技能顺利走上另一岗位,他会对管理者心怀感激的。
3.社会体系层面
自18世纪中期开始工业化进程后,工作内容随之细化、拆解。工业化分工的实质是要求每一个岗位都必须具备专业化技能,具备娴熟的工作技巧,以发挥最高的效率,以此带来流水线的最大产出。
而娴熟的技巧,就需要时间的积淀作为前提。因此我们对十年如一日,究竟该肯定还是否定?
当然,同样的岗位因员工用心程度不同,技能上会有天壤之别。我们崇尚的是那些具有工匠精神的敬业者,而非得过且过的原地踏步者。那些十年还在机械地重复着同一天经验,没有丝毫长进的得过且过者就应该被社会淘汰。也只有工匠精神,才能推动人类社会进步。
当浮躁日渐成为这个时代的标签后,十年如一日的工匠精神也就愈加弥足珍贵。我们有对“工匠”的工作成果的尊重,却没有关怀“工匠”的成长过程,这是不合情理的。
随着AI的出现,越来越多的岗位和行业将被取代。作为社会层面,不是被动的等待着自由市场竞争的结果,而是应该投入资源,培养传统企业及人员转型的能力。运筹帷幄,才能防患未然。这是一个社会应该承担的责任。
因为当洪水到来时,个体的作用将显得微乎其微。正如刘慈欣在《三体》小说里所言, “我消灭你,与你无关”。
好在听说那些收费员已经得到安置,也能聊慰这些专注者们那无所适从的不安。
因此,善待别人、帮助别人、尊重他人、感恩他人才是社会应该崇尚的公德。如此,就再也不会听到那些对专注者嘲讽的声音了。《金刚经》里说: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,应作如是观。意思是说:世间一切的现象,都是变幻无常的,如闪电一样的快速变化,我们应该看透事物的本质,去适应它们,而不只是抱怨。
职场资讯推荐